怎样做校园文化设计-海南起帆校园文化建设65
怎样做校园文化设计本周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目前国内校园设计的现状,过后大家也可以再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选题,我把它分为以下4个部分。 第一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学校设计。学校设计主要分成两类:1,创意设计(文化),2,环境设计。细致的内容我做了一个分类,大家可以直观一点看:
在学校设计里面,创意设计(也就是文化设计)是一个首要前提,那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群体的心理品质和价值取向等。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氛围,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室内和灰色空间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如何区分二者呢?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将这种精神表现出来,即:我们常听到的“一训三风”,办学理念等等就是学校文化。
用装饰设计的手法营造出来的空间,就是校园文化。 大家对这两个概念都能理解吗?就是一个抽象一个具象的意思,没有的话我们就继续进入第二部分,现状与问题,其实学校在每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特点。
70-90年代特点:标语口号、警示训诫、过于粗鲁。 90-00年代特点:缺少主线、复制粘贴、没有文化。 00年代后特点:文化直白、缺乏设计审美。
下面我们再来对比下,同时期香港那边的学校。
70-90年代:简洁明了、没有文字累赘。
90-00年代:注重环境色彩,整体和谐度高。
00年代后:建筑师与学校策划人参与讨论设计,文化融入整体设计。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化,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问题:也就是审美问题,我相信下面这些图片大家多多少少都能在网上看到。 这些辣眼睛的设计,反应出的正是现代人所遭遇的“审美”,从这些社会“审美”再延申到我们学校,我们可以发现,“德智体美劳”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也是所有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提倡到的只有“德智体劳”,唯独少了“美”,现代教育都是以成绩说话,学校拿升学率当优势,家长以升学率做标准,不可否认确实重要,但不是唯一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经历过这种场景,比如:“高中选方向的时候,想选艺术类,家长会反对说,学音乐美术以后能干嘛?给我选个以后好找工作的;或者是有些人以为这条路是选择好大学的捷径采取选择它。”(在这里稍微骄傲一下,家庭相对开放一点所以都挺支持的,但是高中在我们班听过不少这种声音)其实回归本质家长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他们却缺乏一个观点:家长是需要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帮孩子做选择,而且每个人都是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应该去打压他们的天性,“美”的出发点正是来源于个人的天性。
“美”其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事情,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是“美”它一定是大众化的,是绝大部分接受过、培养过审美教育的人所能接受的,是随着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的,我们不能拿着50年前的审美标准来定义我们现在的标准,这是不现实的,但也是最多“人”喜欢做的。 这种现象不单止在社会出现,在学校上也出现了很多,这其实对教育来讲是个恶性循环,什么样的学校育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再育出什么样的下一代(虽然这么说有点绝对),“殊不知,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打压他对没追求的天性,忽视美学就够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审美教育出了问题,有人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审美教育的缺失,想要通过后天的弥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都是需要沉浸在一个美的环境里,日积月累的熏陶,是需要培养的。
2.普遍问题:这里又可以分成4小部分①选址问题;②投入不到位;③外部评选;④沟通问题
①选址问题:现在很多新学校是跟着规划一起建设,特别是一些开发区,在前期开发不完善的情况下建成学校,后续很多环境问题也会影响到学校无法正常教学。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几则新闻:
对于学校用地,其实一直有一个关键政策:教育优先发展。通俗点说就是最好的让步给教育用,规划时优先考虑学校,但实际上在某些因素驱使下很少把最优越的资源给到教育用,从而导致了选址会出现很多不合理。
②投入不到位:这种情况大多数存在于公办学校,对学校建设的投资量还是用二三十年前的标准,就是用基数乘基本建设经费标准,这种方法会导致学校很多设计和功能因为经费而搁置。
我们再看一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公办
民办
不难发现,两者在建筑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③外部评选问题:主要来源于国内很多所谓的“专家”,他们都有着很多相似的特点。
A、民族情结过分严重,不易接受外来事物,审美依旧停留在那个年代;B、所谓的教育思想美其名曰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依旧存在老派思想。
所以,在很多校园文化设计公司里面,会请很多“专家”挂名,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在实际设计方面,却经常是脱轨的。
下面是一些专门做校园文化设计的公司简介:
基本可以看到基本的优势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否认在文案方面是专业的,但是设计嘛……在此不评价任何公司。
④沟通问题:精简点说就是:懂设计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不懂设计。
这个问题是最需要迫切解决的,学校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丘吉尔有一句话:“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我们。”
设计师对于学校空间,教育空间,教学需求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教育者对于人体工程,审美,结构,工艺也是理解不到位的,目前国内两个学界是缺乏很好的沟通,从而使学校设计出现很多问题。以美国为例,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佐治亚州教育学校,这里很多教育学教授在研究学校设计。而国内无论师范类还是综合类院校,很少有学者来关注这个问题。目前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反思一下,从教育界跨学科探讨建筑问题的力量不够壮大,理论基础还是不够坚实。
下面这些设计,我个人不认为有什么设计在里面,或者说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审美,但还是有人这么做(又或者是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一样)。 以上是大部分校园设计公司所做的,我觉得文化是有了,但是设计不适合在学校。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解决的方案。 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在真正开始设计之前要做的事。
“学校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事情,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问题。学校空间在打造上需要越来越关注更多学科领域的问题,需要倾听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如果一个学校是真的用心去设计的,那他背后一定是有很多观念的;我们设计一所学校,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规划设计,而且也从设计中反映着学校秉承什么样的教育观。设计的核心应该是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去构建学校独有的教育观念。
这里又继续分成4小部分,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寻根。
文化寻根,也就是现场调研,之前黑男也有讲过他们做延安酒店的那个故事,学校设计也是一样,需要深层次去挖掘它的一个当地文化,了解一些学校选址的一些周边人文环境,历史文化;虽然现在很多国际性学校一定有些设计原则,但我们一定要考虑本地环境。好的学校设计可以突显到地区特色,配合当地环境。
这是西班牙小镇的一间小学,因长期下大雨,所以在学校屋顶全用斜面易于疏水,也铺上人造草皮。
第二个:重新认识。重新认识学生、教师、学习、学校,学校设计最后的主要受益者是学生,参与者是教师,学习是受益方式,学校则是一个整体场所。
我们需要去了解分析,学生需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用什么方式去受益;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促进者,需要给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空间去引领学生;学习模式现如今也是越来越注重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空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学校不单负担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生活、后勤服务的一个场所,如何去合理构建一整个场所也是很重要的。 香港凯莉山学校红磡校区:除了在原有建筑一楼预留空间作「室内游戏区」,天台更辟建排球场和篮球场,并设儿童游乐场及户外游乐场。
第三个就是学界沟通。学界沟通是把学校文化体现出来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学者需要完整的分析学校文化,设计师需要完全理解渗透学校文化,再将文化融入进设计,先有概念构思,双方确定后,再进行下一步。
云南棒棒糖理想国——西安迪卡幼儿园设计中心。这套作品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过,但是大家都只看到了他们团队设计的硬实力,但事实上西安迪卡幼儿园设计中心是一家专注中国学前教育环境设计,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幼儿园,为我国幼儿健康成长发展助力的设计机构。
最后一步才是真正开始设计施工。从调研到理解渗透完整一个文化,再到出方案,定稿,再经过财评等一系列流程后,就可以正常施工了。
继续我们最后一个话题:学校设计的注意事项,也算是设计前期的一条整体思路吧(我自己整理的,如果大家有其他看法过后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半开放教育模式”这是当今国际教育比较重视的一种模式,对于半开放式教育,我们可以大致理解成青山周平“400盒子的共享社区”的组合模式,当然他主要表达的是“共享”,但我们更多的是表达空间的自由性,当然也存在一些共享。
学校也是个小型社会,把每一个盒子比喻成一张张课桌椅,这种可移动的布置以及开放式式空间规划,目前是最容易实现的,对于学生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学模式的转变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下面是在学校的一些应用: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案例,法国国际学校将军澳校区,先来看几张图片: 我自己客观的评价一下设计:学校采用北欧的设计风格,善用天然光,缔造绿色校园;外墙上由不同颜色的才转拼砌,整体建筑风格上也运用了很多点线面的设计手法,除了为社区增添了不少色彩,也象征学校支持多元文化的愿景(学校文化通过校园设计体现)。
然后下面是我自己主观一点的评价这个案例,再延伸到我们目前的学校。
整个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概念,就是在教学楼中,打破了传统封闭式课室的理念,采用可自由移动的趟门隔墙,有需要时拉上,变成普通教室;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拉开,变成一个大型的开放式空间,加强班与班之间的互动,中间原是走廊的空间,则变成共用空间,让所有学生可以共同学习或者开展小组活动,有更多交流和协作。
学校位置选址上,附近一样是楼盘,周围环境上则考虑加入绿色的元素,也是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绿化种植可以改善空气品质,再利用通风系统把自然风送进建筑内,从而减少学校对空调的依赖,学生也能在这些绿色设计中去学习获得,培养环保意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
窗户也采用深窗户设计,既可以让自然光进入室内,又起到遮蔽直射阳光的作用,所以整个学校基本可以不用窗帘,然后体育馆外墙的彩色搭配,当有阳光通过彩砖射进室内的时候,由于漫反射会变成彩色的光影,也是一种很独特的风景。
这些设计手法以及教育模式,国内的普遍接受度很低,虽然国家政策下来的款项包括了“设计费”,但也是根据工程款项去拟定的,理论上占总工程造价的4.5%,事实上都只会做到3.8%左右甚至更低,可想而知,在很多条件限制下,最后受益者和受害者都是学生,很多人都只会等资金到位再完善,而不是去争取资金来完善。
反观我们这个案例,我自己查资料了解到,设计中为了增加可用空间,设计团队想到把建筑升高,掏出一整层架空层,虽然成本增加,但却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户外空间,让他们除了在可是学习外,也可以在可是以外的地方学习。或许有人会说政策不同、社会体制不同,但其实教育,我觉得不应该受这些体制影响、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场所不应只是传递书本知识,更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安全和舒适的成长的地方。 国家的政策我们不讨论,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最后表现出来的形式,就会有所脱离,两个学界之间缺少沟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目前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一方面,也出台了很多教育政策,未来发展方向肯定是很好的,但是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 好了,本次的分享就到这里,文字比较多,大家请见谅哈,同时也感谢大家能认真观看。
问答延伸: |